第136章 你为何不跑? (第2/2页)
这身衣服,他认得。
是自己的学生,赵铁蛋。
这个平时认真的孩子,现在就这么躺在了他母亲的怀里。
她的母亲的身上有好几支箭矢,头颅也消失不见。
崇祯手臂微微颤抖,喃喃的问自己,“怎么会搞成这样?怎么会这样?”
自己记得分明,军中查验首级,妇孺儿童者不算?可……
山寨之中,死亡三千多人。
逃了的更多,有五千多。
原本一万两千人的队伍,经此一役,只剩下了四千多人。
红娘子从始至终都没有言语一声,但她红肿的眼睛却说明了一切。
刚将火扑灭,便继续投身于掩埋山寨尸体的工作中,她只是暂时选择忙起来,让自己不要闲下来,陷入悲愤之中。
崇祯站在还没有建好,便再次被烧掉的学堂前,短暂的思考。
“赵铁蛋,包浩云,牛师造,尤大直……”
他念着这些孩子的名字,然后将这些孩子写的字,以及自己的批注,放入火中,可惜对方看不到了。
七十六个学生,死了十三。
……
京师,朱常淦还没有见到孙传庭,反而等到了另外一个人。
两广总督熊文灿。
随着卢象升任职宣大总督,原来剿杀农民军的“五省总理”的位子就空缺了下来。
杨嗣昌大力推荐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王家桢为总理。
杨嗣昌在奏疏中说:“臣思总理一官,与总督专任剿杀,须得饶有胆智,临机应变之才,非见任两广总督熊文灿不可。”
然而,杨嗣昌同熊文灿过去并没有在一起共过事,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真切的了解。
这样斩钉截铁地断言,负责中原“平寇”事宜的总理一职非熊莫属呢?
原因就在于熊文灿自诩知兵,在福建巡抚任内招抚了“海盗”郑芝龙,升为两广总督,之后又平定了“海盗”刘香,颇得朝廷赏识。
在朝廷内部,呼声很高。
“谁?熊文灿?”
朱常淦感觉似乎听过这个名字。
……
此时在宫门之外,一个肥胖的身躯刚站了片刻,便满头大汗。
正是两广总督熊文灿。
他现在后悔的肠子都青了,恨不能扇自己两巴掌,“贪杯啊,当我的两广总督多好,偏要跑来受这份罪!?”
两广物产丰盈,又是对外贸易的门户,各种奇珍异宝、新巧物什都从这里流入中原。
两广总督算是个肥缺。
熊文灿深悉宦途奥妙,经常收罗财宝献给朝廷里的权贵,为的就是长期保住两广总督这个肥缺。
谁能想到,皇帝对刘香的下落和熊文灿的为人都不放心,派出一名亲信太监王应朝借口前往广西采办药材,实际上是来广东密访。
熊文灿不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觉得这位太监是皇帝的亲信,便又施展出他以往那套笼络手段。
又是送大批财货,又是大排宴席“留饮十日”。
弄得王应朝乐不可支。
结果喝酒的时候,王应朝谈到“中原寇乱”,感慨不已道:“没人为朝廷尽力”。
熊文灿喝的五迷三道,一时忘乎所以,拍着桌子骂道:“这都是诸臣误国耳!若我文灿往,诓令贼至是乎!”
王应朝见熊文灿义形于色,当即激动的站了起来推心置腹地说:“若非我还要往广西采办,定然立即上旨规矩文灿兄。我看这天下,非文灿兄不能了结此事。你等我回去日夜兼程,文灿兄也可以整理戎装,准备启程。”
熊文灿瞬间酒醒了大半,可话已经说出去了,只能摆客观原因。
总结起来,“五难四不可”。
说自己即便有能耐,也无可奈何。
王应朝却拍着笑着说道:“这都不是难事儿,只要能平定匪患,皇爷肯定能答应伱,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眼见没得推脱,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王应朝回朝之后,把熊文灿的才气和抱负大肆吹嘘一番,皇帝的圣旨果然到了,他这才起身进京,前来面圣。
正胡思乱想着,就见一个宦官走了出来,“熊大人,陛下召见!”
第二章送上,顺便求个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