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62:袁真开河通漕运,褚后援粮训弄臣 (第2/2页)
“嗯......”苻坚问道:“倘若桓温退兵,燕国言而无信,不让中原诸地,又当如何?”
“天王早备雄兵,燕国早已元气大伤,可趁其疲敝,发兵取之,东夏诸地,则一战可定!”
听了王猛之言,天王苻坚茅塞顿开,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划也孕育而生,秦国一面援助燕国,一面又枕戈待旦,意图灭掉燕国,统一北方。
......
桓温这第三次北伐,由春入夏,大军向北越走越远,但后方钱粮辎重也越送越难。接连数封奏报,请求朝廷催发钱粮。尚书房里,各地的奏疏,交相传阅,商议批复,晋帝司马奕也关注着北伐战事,亲自来到尚书房,揽阅奏报。
大将军庾希更是坐在晋帝司马奕身侧,左右协理。只见吏部尚书谢安手持一封奏疏来到近前,呈于天子。谢安道:“启奏陛下,桓大司马北伐奏疏,已到数日,军情紧急,迟迟不批,是何缘故?”
“这......”司马奕眼含犹豫,去看庾希。
庾希一旁说道:“各地奏疏,交错复杂,大司马的奏疏早晚会批,何必催促?”
谢安道:“今春大旱,至今未解,水运艰难,前方战事吃紧,可令陆路押运,以解前敌燃眉之急。”
庾希道:“安石兄,你为吏部尚书,就录吏部之事,不必操心北伐之事。”
看着庾希不屑一顾,谢安眉头紧皱,心怀焦虑,这时王彪之也走了过来,进言道:“谢尚书所言极是,北伐事大,不可耽搁,望陛下三思。”
不等司马奕开口,庾希又道:“大司马已命袁真,开挖石门河道,一旦通水,钱粮数日便达。陆路押运,驴骡车马,所需众多,一时半刻也筹集不到。”
王彪之按捺不住,哪有耐心跟庾希闲磨嘴皮子,直言道:“大将军掌兵事,迟疑不决,如此拖延,必误大事。”
庾希道:“桓温素来居心叵测,这粮草短缺,是真是假,你等猜得透么?”
庾希站起身来,意味深长的说道:“我饱读经史,古往今来,权谋之术,高深莫测,桓温如今已稳操胜算,却对峙枋头,反过来向朝廷讹诈钱粮,意欲何为?”
王彪之、谢安互看一眼,不知庾希意图,庾希道:“桓温此时催粮,等灭了燕国,屯下粮草,自立为王。”
王彪之道:“如今桓济还在京师,桓温难道舍亲子不顾,起兵谋反?”
“古往今来,为了谋逆篡位,兄弟反目,父子残杀,比比皆是,桓温坐拥十五万大军,舍一子而立一国,孰重孰轻,二位大人何须多问。”
司马奕道:“大将军用心良苦,也是为社稷着想,诸位卿家不必多虑。不如等漕运开通,再议此事?”
见天子软弱,王彪之、谢安二人互看一眼,王彪之是个直脾气,作揖道:“此番北伐,乃是太后懿旨,发不发粮,岂有大将军一人决断,我等启奏太后便是。”
王彪之、谢安二人无奈离去,走出尚书房,直奔崇德宫。
......
庾希一意孤行,给桓温掣肘,背后惹得众多大臣,各怀不满,上章太后,反对庾希。
傍晚时分,明月早升,大将军庾希奉旨入崇德宫,拜见褚太后。褚蒜子跪在垫子上,轻轻摇着粉绢宫扇,望了一眼堂下的庾希,眼中露出一丝冷峻。
“听说桓温在枋头鏖战,粮草短缺,水运艰难,可有此事?
庾希作揖道:“回禀太后,确系如此。”
“既然缺粮,为何不发陆路粮草,而延误战机?
“太后明察,桓温乃奸党,肆无忌惮,屡屡催粮,可记得当初司马勋否?桓温屯下巨资,占北方谋反,那可如何是好?”
褚太后道:“桓温最爱之子桓济,迎娶郡主,夫妻和睦,居于外宫,桓温舍不得这个儿子,他不敢反。”
“微臣只是觉得,此番桓温立下军令状,何不使其兵败,趁机诛杀,以绝后患,岂不…….”
“庾希!”褚蒜子勃然大怒,吓得庾希赶忙跪倒叩首,褚蒜子训斥道:“哀家拥戴新君,起兵北伐,志在统一,而卿家从中作梗,党同伐异,还想借哀家之手,剪除桓温么?”
“臣忠心耿耿,万万不敢。”
褚太后道:“既然不敢,就应同仇敌忾,君臣一心,摒弃前嫌,早定中原。岂能公报私愤,再生内讧?”
“微臣知罪,即刻调拨军粮,陆路增援桓温。
褚太后一番训斥,使得庾希不得不加紧催拨军粮,由陆路驰援大司马桓温。真可谓:
军情紧迫牵蔷薇,风疾扣声连苑扉。背捅一刀多内斗,相参数语总是非。
中原六伐久成梦,漂泊二京迟未归。笃定一统盼如愿,不期又化梦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