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女主出世,收复西蜀 8:司马岳书院论政,褚蒜子初会吴王 (第2/2页)
庾希与谢安、桓豁作揖见礼,如同故交,还未论政,已经侃侃而谈聊起来,正在说话功夫,只见三人止住话语,远远望见过来一人,一同作揖,庾希道:“逸少兄,多时不见,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风雅不减,我等有失远迎。”
江东四俊最后一位,也是四人之中,年龄最长,便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王羲之一对卧龙眉,瑞凤眼,细鼻梁,大鼻头,薄嘴唇,稀疏短须,身形微胖,束发长簪,内着长衫,外敞不系,不拘小节,穿戴含着几分随意。
江东四俊相继到齐,众人行礼,其他才子,也围上来攀谈,纵论天下事。真见得:
书院高贤树下阴,诗文满腹博谈今。经纶济世皆为醉,定国安邦总挂心。
舌刃论功指齐楚,话锋讲史若笙琴。江河浪滚多才子,烟雨风流笑翰林。
眼看半个时辰过去,褚蒜子悠闲在厢房,吃着茶点。正在这时,远远传来几声鸣锣,几个差人开道,院子里面,众人还未谋面,便一起躬身作揖,深施大礼。
只听一声招呼:“吴王驾到!”见一位王公,身着红衫,外罩红敞衣,年纪不过十六岁,身长七尺,虽显瘦弱,但剑眉高挑,目光矍铄,鼻梁通天,唇薄无须。方步入院,飘逸洒脱,此人便是司马岳,字世同,封爵吴王。
“诸位高士免礼,今逢良时,汇聚群英,在此论政,何乐不为?”司马岳道。
众人恭请司马岳上座,庾希、王羲之、谢安、桓豁分别跪坐毡垫上,其他才子或坐四俊身后,或站立一旁。也有来此的德高望重年长者,与蒜子一样,跪坐两侧厢房。
吴王岳道:“诸位高士,近日读卷,有何心得,敬请赐教。”
庾希对吴王作揖,先言道:“昨日复读《孟子.公孙丑下》,有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庾公子有何高见?”吴王岳问。
庾希道:“今岁是咸康四年,倒算五百年,正逢西汉文景之治,大汉盛世,盛极于此。而五百年后,眼下朝廷稳定,战事平息,可谓王者兴否?”
桓豁道:“《管子.治国》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回看当下,五胡进犯,晋民南渡,流离众多,百姓疾苦,尚在民间,怎敢说是王者兴,更难有名世之臣。”
谢安道:“虽不敢言王者兴,但身逢乱世,必出英雄,名世之臣,必在当世。”
吴王岳问道:“以安石公子之言,满朝文武,谁为英雄?”
“斗胆言之,前辈之中,祖逖、陶侃有英雄之气。”谢安道。
桓豁道:“祖逖、陶侃皆已先逝,当前群英,可有英雄否?”
“风雨未至,英雄未出。”谢安道。
桓豁道:“前番朝廷品鉴才子,位列上者,皆在此列座,依小弟之见,未知英雄,必在你我之间。”
“好!”吴王岳道:“本王听论,要得就是这般,开门见山,一刀见血。”
谢安问道:“敢问桓公子,在座众人,多未入仕,如何有英雄作为?”
桓豁道:“自八王之乱,中原战事,连年不休,石勒虽统一中原,但石虎暴虐,必难长久,中原大势,终究要乱,大乱之时,兴兵北伐,收复二京,正是我等报国之日。”
谢安听了这话,低头不语,桓豁问道:“安石兄,素来善辩,为何不语?”
“安以为,北伐中原,收复二京,言之尚早。”谢安道。
桓豁道:“江东富庶之地,皆属大晋,三年之内,若无天灾,举兵北伐,五胡必败,大晋一统,有期可盼。”
庾希道:“桓豁所言,正合我意,只要风调雨顺,银粮充裕,便能北伐,自古征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两人说的慷慨激昂,众人兴起,唯有谢安,颔首不语,口中低吟道:“淮南之地,虽有太平,却藏暗涌。自身不强,只靠趁人之危,也难复中原。”
桓豁道:“何为强?换得几年太平,便可自强。像中原战乱,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失了人心,永无强邦之日。”
吴王司马岳对桓豁言辞,颇为赞同,说道:“四海九州,离乱多年,分久必合,大势所趋。赵国穷兵黩武,不得人心,大晋安定数年,举兵北伐,必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