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 (第1/2页)
老天爷要给人重任,肯定先让他心里受点罪,要是连眼前这些苦头都吃不了,哪还能挑起大梁啊。”刘三吾一开口,就像个老领导似的说话。
朱寿没接话,他觉得故意增加难度可不是找到能干大事人才的好法子。
科举这制度到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了,它真正干的活儿,常常不是光挑人才那么简单,而是给底层的老百姓留条上升的路。
刚兴起那会儿,能念书就是实力的表现,看看整个唐朝,大户人家的孩子在科举里还是占大头。
这时候,真得夸夸印刷术和造纸术普及的功劳,对传播知识有多重要,不用多说。
但时代在变,新问题就冒出来了,或者说是科举去掉豪门大族的壳后,得面对问题的本质了。
那就是教育资源严重的不均衡,明朝那“南北榜案”就是个典型,虽说离事发还有几年,但这苗头已经开始显现了。
如果朱寿记得没错,到时候南北榜案的主考官就是刘三吾自己。
“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朱寿这么评价。
刘三吾没反驳,身为天下最大的考场,这儿都这样了,别的地方更别提,说到底还是缺钱闹的。
刘三吾前面说的,也就是听着好听。
其实最后还是得看考生的卷子,出身哪儿并不影响这个。
“磨练意志当然好,但受苦本身不值得歌颂,关键在于那份坚韧不拔的心。”
朱寿平静地说。
刘三吾愣了一下,读了那么多书的他也不得不承认朱寿这话有几分道理。
可转头就听见朱寿吩咐旁边的小厮:“来人,把这里的墨减掉一半。”
“这是什么意思?”刘三吾不明白,“难道要用更好的墨?”
“不,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文章本来就到不了皇帝耳朵里,啰嗦的话,别说皇帝,考官看了都头疼。”
朱寿认真解释。
“这是要去粗取精。”解缙一听就懂了朱寿的意思。
“文章的精华不在于长,治国管老百姓的方法也不在于复杂的套路。当官的时候,手里的资源本来就不宽裕,要是没规划,文章里全是奉承话,不切实际,这样的人就算有天赋,也不是大明朝需要的官员。”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学生们习惯了以前的规矩,突然改,怕是会有非议。”刘三吾皱眉,他隐约感到这事挺棘手,不过既然是朱寿的安排,估计朱元璋知道了也会赞同的。
“放心,有什么后果,我来担。”
朱寿站在那,心里平静得很。
刘三吾只好点头答应。
八月初六,考官们正式封闭起来,举行进考场前的宴会,负责这次秋考的学者一个个见过刘三吾。
宴会本是考官们碰头的地方,接下来的乡试,尤其是天子眼皮底下的这场考试,容不得出半点错。
可这次有点不一样,墨减少了一半的事,大家迟早会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