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交税 (第2/2页)
朱寿照着刚才的方法演示了一遍。
“剩下的八十一文,钱庄再借给李先生,那么现在我们三人手上有多少钱?”
朱寿把那八十一文铜钱给了李善长之后,笑着问朱元璋。
“一百文,他们俩还有欠债,加加减减还是回到一百文。”朱元璋自以为聪明地说。
“我是说现在,这一刻,他们还没还贷款的时候。”朱寿又加了个前提。
“二百七十一文。”李善长随口就给出了答案。
“寿儿真是天才,就凭这一百文,愣是发挥了几百文的效果,大明以后也不用担心钱不够用了。”李善长由衷地夸奖道。
“这还只是钱转了三圈,要是不停地转下去呢?”朱寿笑着问。
李善长一下愣住了,对他们而言,这个极限问题恐怕得多花些时间思考。
“理论上会无限接近一千文。”朱寿直接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后世银行资金运作的方式,那串代表自己储蓄的数字。
“放大十倍。”朱标惊讶地喊道。
“不过实际上很难达到,能放大到一点五倍就很理想了。”朱寿摇了摇头。
大明初期的商业就是半死不活的,消费欲望不强,没有后世那么多必需品,借贷少,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次的循环。
他预见未来很多百姓存钱,纯粹是当作一个不会被抢劫的保险箱。
贷款什么的,国家蒸蒸日上,除了商人,谁还会选择这种方式。
如果大明朝廷自己不动用里面的钱搞建设,那利息说不定还不够支付存钱人的。
“那多出来的,岂不是可以发行货币的数量?”朱元璋问。
朱寿点点头:“最好是用纸币,银子和铜钱在外流通,金子则要收进国库。”
用不了多久,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白银会大量涌入,大明朝虽因此缓解了通货紧缩,但也因为国力衰弱,遭遇了更严重的停滞性通货膨胀。
这让大明看起来很有钱,实则穷得叮当响,生产凋敝,后来一个驿站失业的小角色就颠覆了大明江山。
“纸币的话?”朱标眉头紧锁,看向父皇。
“无妨,一家人有啥好瞒的。当初朕也力推过大明宝钞,禁了金银流通,但第二年就不得不取消了这个政策。”
老朱叹了口气,想起自己当年也有先见之明。
“一是百姓不需要宝钞,二是元朝的纸钞给大家留下的阴影,怕宝钞最后变成废纸,三是祖父发的宝钞根本没有流通到社会各层,只在官员手上,商人没见过,老百姓不敢收。”朱寿解释了几点原因。
“那怎么办?”老朱问。
“简单。他们不用是因为不需要,天底下人人都得做的一件事就是缴税。
只要祖父下旨,允许用宝钞按市价折半交税,其余不变。
存钱时,让大明宝钞和其他货币同等对待,这样既能确保纸币的价值,又能稳住物价。”
朱寿这一席话让老朱恍然大悟。
货币税比实物税进步就在于保证了货币的价值,但大明的步伐不能迈太大,所以实物税和货币税并行是最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