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开府建制 (第2/2页)
张仲谦时刻都在想着逃离耶律偶思部。
终于,耶律洪才战败身亡一事传回耶律偶思部以后,部落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动乱,张仲谦就找机会逃了出来。
可在寒冷的冬日里,茫茫四野,根本没有落脚之初。
若不是侥幸遇到了于洪飞他们,张仲谦恐怕早已饿死野外了。
得知其身份并大致考校了一番后,于洪飞就有了想要征用张仲谦的想法。
对此,张仲谦自然应允,纳头便拜。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华夏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张仲谦当年穷尽心力参加科举考试不就是为了当官出仕。
更何况,于洪飞对他还有救命之恩。
至于平简,此人则是由孙伏伽推荐。
据孙伏伽所言,平简来自北宋时期,是一名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
此人不仅懂得各种各样的手工活,在制作水车和造船上更是有着极高的造诣,那十多名一直跟在平简身边的男子也都是他在奉命督造海船时收的学徒。
一听平简居然懂得制作水车和海船,于洪飞顿时喜出望外。
此乃大才!
水车是种田的必备工具,而海船更是古代造船业的巅峰。
有了平简,复夏军的农业和水师就都能更进一步发展了。
将平简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任命为司士参军事其实有些浪费,他更多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创造和发明上。
不过,在古代手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将平简任命为司士参军事也是为了笼络他。
等到未来有了合适的人选,再命其接替其职即可。
在六司的主官参军事之下还设有佐官,宣、谷、孛术律·金等人皆在其中任职。
于洪飞将这些人也提拔为官,主要就是为了安抚他们,同时也可让他们进入六司学习。
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所进益者,以后也可正式提拔他们来分掌事务。
佐官之下则还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小吏,这些小吏的人选就由孙伏伽和六司自行挑选即可。
行政方面的事务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了。
复兴军现在的军队构成很杂,并不成体系,整合势在必行。
要想整合各军,首先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确定军制编制。
目前,复兴军的军中力量主要有四股。
一是,李宝和边士宁所统帅的水师,其军队编制是沿用的北宋时期的军队编制。
二是,以蒯恩麾下的数十亲兵为基础所新编的三百新军,其军队编制源自东晋时期的军队编制。
三是,由尉珪暂统的数百靺鞨骑兵,其军队编制则是参照的唐朝中期军制。
最后一股则是由义、离等人各统一部分的令支诸部精锐。
尚处于部落形势令支诸部自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军制,可以不用考虑。
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的三种军制中挑选一种来参照执行。
经过一番商议和讨论以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就是参照唐朝中期的军队编制。
这主要还是受了关隘之战的影响,静塞军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度和战斗力足以让所有人侧目。
要知道,耶律洪才所率领的三百契丹骑兵可不是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才由零散的草原骑兵组成,而是由契丹人组成的真正精锐。
再者,唐朝的武力值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绝对算得上是巅峰,盛唐之名于洪飞也是久闻其名,其军制自然有其可取之处。
唐朝的军队编制为10人为火,置火长1人,5火为一队,置队正和队副各1人,6队为一团,置校尉和旅帅各1人,团以上则是折冲府了,分上中下三等,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则是左、右果毅都尉。
训练和作战时,一般是以三人为一小队,三小队为一中队,五中队为一大队,这样的作战方式在小规模战斗和大规模战争中都可以灵活变化使用。
不过,于洪飞也不准备完全照搬唐朝的军队编制来,而是结合北宋时期的军队变化进行了一些改变。
团及其以下的编制依旧不变,团以上则设营,一营由三至五个团组成,置都尉一人,左、右副都尉各一人,营以上设军,一军由五至十营组成,置将军一人,左、右偏将各一人。
眼下复夏军的军队数量有限,目前仅能凑齐一个满编营。
只是,考虑到水师的特殊性,于洪飞还是决定设设立两个营和一个独立的亲卫团。
一营为水师营,由李宝任都尉,边士宁为左幅都尉,编制虽是营级,但眼下仅能配齐一个团的兵力。
另一营则为步兵营,由三个团组成,于洪飞亲自兼任都尉一职。
第一团是由原有的三百新军组成,蒯恩出任校尉一职,石建为旅帅。
第二团是由义麾下的三百部族精锐组成,义出任校尉一职。
第三团由离从其本部和其余令支、孤竹部落中挑选出来的三百精锐组成,离出任校尉一职。
独立的亲卫团则由韩晃麾下的三十多名亲卫骑,以及尉珪从靺鞨部落的骑兵中挑选两百多名骑兵一起组成,合计三百人,韩晃为校尉,尉珪为旅帅。
若这两营一团的兵力全部整合到位,复夏军的战兵将达到一千五百人,再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兵,总兵力将超过两千人。
兵民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严重超标了。
不过,考虑到眼下正处于创业初期,战事频繁,再加上有着系统赠送的大量粮食等物资打底,倒也勉强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