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补足最后一环! (第1/2页)
众所周知,后世的四大火炉城市,应天府就是其中之一,但明末的小冰河史书,《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冬奇寒,河冻数日不解”。
《阅世编》中同样记载湖广地区冬天的天气情况,“大雪数天,平地积三尺。”
三尺便是后世的一米左右,八九岁孩童埋在其中,恐怕也露不出头颅。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足见应天府、湖广比后世的华北、东北也不遑多让。
如今刚刚进入八月,便已经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湖广之地已经开始准备过冬的衣物。
此时的气温虽然还没有降到冰点,但崇祯却是感觉南方的天气,似乎比北方更冷。
因为之前他一直在宫里,有炭火烘烤,并没有感觉多冷,如今陡然的变温,让他觉得有些难捱。
“吾儿,试一下这件棉衣。”襄王朱翊铭一边搓着手,夹着一件带着棉花的衣服走了进来。
棉花这东西,在明洪武爷的推动下已经开始大面积的种植。
但崇祯一朝,寒冷全国性的灾难,不仅棉花的需求暴增,而且寒灾后往往伴随着旱灾,棉花产量一低再低,这就导致棉花价格一路走高,堪比黄金,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
“要不然,让他们先穿,我还不冷,等过段时间再说。”
面对属下羡艳的目光,崇祯还想推测,但老瞎子此时站了出来,“主公上次已经将棉服赐予我,若再推辞,冻出病来,我等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世?”
“是啊主公,还请一定要保重身体,到时天气极寒来袭,再想购买御寒衣物已经来不及了。”老韩不由分说,要将自己身上的衣物脱下。
他手下的百户苗海实见状也伸手脱自己的衣物。
众将闻言,也纷纷效仿,凌冽的风中,人们都只穿着单薄的衣物,嘴唇被冻的发紫。
“罢,我穿还不行吗?”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棉服穿在身上,才终于感觉身上多了几丝温度,“军师,将士们如何过冬?”
老瞎子没有迟疑地说道:“有棉花,我们就有银子与百姓换,实在没有棉花的,我们就用芦苇絮塞进去,也可以御寒。”
“芦苇絮可以御寒乎?”崇祯让人拿一件,他非要试穿一下。
等试穿过后,他才点头,“虽然没有棉花效果好,但也是可以的……我就穿这个了。”
襄王的脸不由抽抽,可当着这么多人又不好数落这傻儿子。
这东西现在穿着还行,等真到了冬天,你就知道差异有多大了。
只能不断的给老韩使眼色,让他将这件棉服给收起来,到时候等儿子实在熬不住的时候,再拿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
崇祯穿着芦苇絮的衣服出去,将士们一个个看着他,无不眼睛通红。
“主公!”
“主公仁义啊!”
“主公……”
前来投奔的周边百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加的多了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信王”仁义,与其他反王不同,哪怕崇祯给他们分田,分粮,他们依然有不少人要跟着他闹起义。
这让崇祯忍不住问襄王爷,“爹,我这是做错了吗?”
“你没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是这个乱世。”
崇祯:“……”
久久没有出声。
……
京师,随着天气转凉,霜降本来应该是在九月初十,如今八月刚过中旬,草木上已经开始见霜。
而朱常淦今日没有在宫廷之内,而是带着孙承宗、杨嗣昌、刘之风等几个内阁成员前往务农司。
据宋应星传回来的消息,天气寒冷,番薯已经不再生长,可以采收。
这就是务农司?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陛下万金之躯,为何管些农耕之事,莫非想学熹宗?
众臣的脸色有些难看,他们其实是不愿意来的,奈何锦衣卫下的是死命令。
田地之中,一道道藤蔓遮盖,上面衰草枯杨,看不出到底种的是什么,反而感觉像是种的水草一般。
当孙承宗几人来到京营屯田所的时候,看着满地的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封锁着周边的区域,不由有些错愕。
“这是在做什么?”
有这么多的锦衣卫,明显是有着极大的保密性,这让大明的几个重臣有些不解。
刘之风急性子,忍不住拉着一个务农的兵勇问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番薯丰收了,我们要采摘番薯。”
此时的宋应星根本没有在跟前,而是在更远的地方,他正聚精会神的记录着数据,他的本子上,每一块地都做了标号。
从土质、施肥,灌溉……各种各样的数据,全都囊括其中。
这些数据将成为最好的经验,为明年全国番薯的推广做指导意义。
番薯……丰收?
这几个字眼落在几个大臣的耳中,让他们有些恍惚,即便早已经习惯皇帝的雷厉风行,但皇帝对于农作物如此上心,他们还是第一次见。
“丰收?能多收成多少?莫非能有个四百斤,五百斤?”
杨嗣昌对于大明的作物收成还是了解的,这些日子皇帝在军事和吏治之上,出手如雷霆之势,让整个朝廷都没有反应过来。
今日突然让几个重臣过来,显然是想向他们展示什么。
以至于所有人都打起了几分精神。
钱、粮乃朝廷根本,虽然钱排在粮之前,但他们谁都知道,相比于钱,粮更甚。
大明百姓造反,后金入侵大明,说到底都是因为粮食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思绪还在纷杂之际,却听见皇帝在喊他们,“过来搭把手。”
“来了!”许赐复第一个跑了过去,帮着皇帝一起挖番薯的根茎。
“嚯,这么多?”
随着着刘之风、杨嗣昌的加入,越来越多的番薯被从地底翻了上来,朱常淦则起身让他们忙活。
“这里还有……下面……”
“一株就有这么多,要是整亩该有多少?“
“来,再挖一株出来……”
别说是杨嗣昌,就连七十多岁的孙承宗见状都忍不住下手了。
几天之前,朱常淦让宋应星划出一亩地,就是为了今天。
而且作为内阁成员,朱常淦有必要提振一下他们的信心,同样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动作做准备,有了钱粮,自己在朝廷之上的阻力才会更小。
这一亩地,是最先开始收的,其他的田亩则在割藤蔓。
十多个人,用了一个多时辰便将所有的番薯给刨了出来。
紧接着便是称重环节,由孙承宗亲自来操刀。
崇祯年间用的秤杆子,是由万历年间制造的,有三纽,准星刻度精细,明代铜砝码有锭形和长方形,折合下来一斤合593克。
杨嗣昌、刘之风等人将红薯上的土全部扣下来,放入筐子里面。
“一百斤……两百斤……”
“五百斤!“
直到此刻,众人才终于意识到,皇帝让他们这些人来,似乎并非只是关心农耕,而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八百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