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红娘子:是他吗? (第1/2页)
麻士维从外面走了进来,行了一礼道:“皇爷,晋商那边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了。”
“一些好卖的店铺,折算了之后,大概是六百万两银子。”
朱常淦点头,就清单接了过来看了看。
不得不说,晋商在明末的富有,全国财富排名前二十的钱庄,绝大多数都出自于山西,明末的晋商不说富可敌国,比江南的那些盐商们不遑多让。
朱常淦并没有让他们将所有的商铺都给卖了,比如其中的钱庄。
有明一朝,由于私钱庞杂,铜钱的轻重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在此情况下,就出现若干专门进行钱币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兑店。
钱庄所经营的业务也由单一的货币兑换变得多样化起来,主要有存款,“过账”以及放款。
此时的存款不同于唐朝的柜坊,钱庄已经对存款人支付利息,而放款的对象不针对普通人,而是以商人为主。所谓“过账”,类似于现在的转账业务,可以减少现银的使用。
放账就简单了,说白了就是借贷业务。
可以这么说,钱庄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十分相似。
朱常淦让锦衣卫和东厂将这些钱庄给拿下来,作为皇庄。
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票号业务,主营汇兑,即商人委托票号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不需要再采用镖局运送现银。
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朱常淦不是没有想过现代商业银行,但大明如今的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南有匪患,北有强敌,大肆地更改原有的经济体系,极大的可能是让百姓先丧失信心,导致货币崩塌。
票号体系是经过晋商验证的,他们利用票号毒霸满清商界两百年,正是因此,朱常淦才敢放手办票号。
铲除晋商之后,徐州、兰州、太原、天津、北京、辽东、锦州、四平、张家口等地,300余家钱庄。
现成的渠道,便也落入了朱常淦的手中,省去了太多时间。
这一番操作,不仅有了鸡蛋,还有了下蛋的鸡。
兵仗司,务农司,十万兵马……这些都要花钱,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数百万两银子便已经花出去了。
“这六百万两来的真是时候。”
如今漠南蒙古已经投降,下一步必然是江南了。
对江南动手,短时间之内,税赋指望不上,这几百万两银子倒是可以顶一下。
“廉政司那边怎么样了?”
“回陛下,廉政司在各地已经开始建立,只是……各地对廉政司颇有阻挠。”麻士维低着头回道:“朝中大臣也纷纷上疏,对此事意见很大。“
朱常淦眼底的寒光一闪而过,“他们自然是不希望廉政司入驻。”
内斗,似乎是封建社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历史上,许多朝代刚开国的时候,都是皇帝贤明,大臣听话,上下和睦,一团和气的景象。
再往后便开始内斗。
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利益,其中最值钱的便是土地。
文官、勋贵他们最热衷的便是买地,一大片一大片的买,官位不能世袭,但土地买到谁的手上,就是谁的。
可以传世,所以每个王朝最开始的时候,百废待兴,自然是一团和气。
可当传几代之后,就会出现问题。
万历之后,财政亮红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问题。
张居正变法,挽救了一次大明朝,可之后再次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到了崇祯朝终于彻底僵死,不可收拾。
再来一次张居正改革自然是不可能,朱常淦不是崇祯。
官僚、地主,已经不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左膀右臂,崇祯的‘分田分粮’也好,红娘子的“均田免粮”也罢,都是朱常淦的尝试。
如今的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当然,官僚、地主,他们不是案板上的肉,不是牛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他们下手,他们会扯皮,会阻挠,会反抗。
王安石失败了,张居正也不得善终,他们会拉帮结党,还会制造舆论,胁迫皇帝,甚至把他们逼急了,甚至会抛弃皇帝,另找其他新的组织。
朱常淦捻着手中的茶杯,声音低沉,“可他们不希望,就以为可以轻易改变朕吗?”
王朝都快灭亡了,皇帝和大臣,大臣和大臣之间,还在斗来斗去。
他拿起御案上的一沓奏疏,“江南各地的不少官员、士绅,请求朝廷出兵剿匪。”
“朕允了他们,四大营留一半在京,其余的全部南下。”
等的就是这一天。
你们以为还能和我掰一下手腕,但在我看来,你们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了。
……
南直隶、江西、浙江一带,那些进京的士子们已然陆续回到家乡。
他们一个个举着日月旗,胸膛之上,别着皇帝发给他们的勋章,吃完了饭,就出发到县城和当初的士子一起组织起来队伍。
“听说了没,咱们省廉政司组建受阻了。”
“那我们得去啊,省廉政司建不起来,各府就更不可能建立起来了!”
“可不嘛,这帮狗东西,竟然阴奉阳违,阻拦陛下的廉政政策,想来已经被银子给腐蚀了心智.”
“回来之前,锦衣卫的麻指挥使说过,若省或者哪个府的廉政司有难,我们要竭力去帮助,现在是我们为大明效力的时候了。”
“走!”
“走!“
“.”
刚刚回到家没有多久的士子们,背上干粮,带着水,然后朝着各自的省城出发。
浩浩荡荡,在京城的时候,皇帝和他们说了,要先成立省城的廉政司,才能城里各府的廉政司分部再过几日就是廉政司成立的日子,他们自然是要赶紧赶过去。
可廉政司的成立,对于地方来说却是无法接受的。
有明一代,中期采用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司法权力,后逐渐被巡抚制度代替,景泰朝之后,则是改用总督署理军务,巡抚主理民政。
也就是说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的最高长官。
本来自己捞的好好的,上面突然来了一个紧箍咒,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不可能愿意?
以至于廉政司的衙署还在筹建,就与本地的衙门、“百姓”、甚至是“无赖”爆发了极大的冲突。
这些所谓的“百姓”到底是什么人,所有人都跟明镜似的,他们什么事情也不干,就是干扰廉政司的建成,即便是爆发流血,也不怕。
显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可冲突发起来之后,湖广省的总督、巡抚却是发现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头几天,廉政司的人没有多少,“百姓”们还可以抵挡的住,但很快就发现不断的有士子前来,挡在廉政司的衙署外面。
八月初三,几百个。
八月初四,几千个。
八月初五,上万个不仅是湖广的,还有浙江、南直隶等一些地方的士子竟然也都来了。
这些士子手拉着手,高喊着:“为了大明!”
“建立廉政司,打倒所有贪官污吏!”
“大明万岁!”
“陛下万岁!”
“阻挡廉政司,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这些士子中不少也会点刀枪棍棒,他们组建成了先遣队,一个个悍不畏死,与前来干扰的人战在一处。
被纠集起来的,前来闹事的“百姓”,哪里会想到会碰到这硬茬子。
仅仅两天不到,双方就爆发了多次冲突,就被打死打伤了数十个,再也不敢上前。
湖广总督苟有泉此时已经调兵过来包围住了这些人,但看到这架势,却也还是停住了手,这些人是士子,是读书人,里面一些人不少是官僚乡绅的子侄。
只能让各家族的人劝他们的子侄回去,可这帮上了头的士子,怎么可能就这么回去?
任凭各家的长辈轮番前来劝,全都无功而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