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眼睛进沙子了 (第1/2页)
朱常淦越往后看,心头却是多了几分心疼,“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因为信上说,秦良玉不仅带着兵过来,还要带资过来,愿意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填补朝廷连年征战的军需不足。
这让朱常淦的都不由感到脸红耳赤,“再好的将领也无非能做到这一步了吧?”
他甚至在想,是不是减少一万白杆兵,但最终想了想,还是忍住了这个念头。
白杆兵是土司兵,都是来自山区,兵源质量好,农业消耗时间短,民风尚武,平时训练时间长,因此协同作战能力过硬,战斗力凶悍。
比北直隶地区,以及流民招的兵,整体质量要好。
白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能够适应各种战场环境,尤其利于山地作战。
白杆兵再加上火炮、火铳配合,远比单一的火炮兵、火铳兵能发挥出来的战力大的多。
朱常淦眼眶有些发红的道:“王承恩,替朕写一封信,告诉秦总兵,其一心为国,朕甚感欣慰,然粮饷事宜,朕已经有安排,不必动手家中资产,另可在西南地区招募更多的土司兵,一切花费由朕……”
类似白杆兵的土司武装,在西南地区普遍存在。
土司兵训练成本低,训练过硬,但是其投入的经费不算多,装备远不如辽军及关宁军,但在战力上却不逊色于满清八旗军,依靠的就是高昂的战斗意志。
后金将士与白杆兵交战之后,皆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
“朕当善待这些将士啊!”朱常淦叹然。
大明朝有这么好的将领,有这么好的兵,竟然就这么被灭了,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不能让他们再让他们如浑河血战中那样,被自己人出卖而全军覆没。
“两万锦衣卫、一万五千勇卫营、两万白杆兵,还不到六万……不够!”朱常淦喃喃的的说道。
枪杆子出政权。
大明朝将倾,希冀谁能拯救大明朝?
指望文官集团控的兵部?还是希冀于辽东军阀?
谁也依靠不了,他们只会在背后递刀子,只能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皇帝直接领导的一支直属军队。
只有手底下的军队足够强大,对辽东军阀以及文官掌控的军队形成战力碾压,才能建立起来皇帝对于辽东军阀的绝对指挥。
朱常淦之所以对于文官集团出手,也在于此。
皇帝只有先通过整顿确立朝堂的秩序,掌握了张略主动权,才能真正将组建直属中央军的工作给落实下来。
才能进行接下来一系列的整合。
“皇爷,李若琏求见!”
“让他进来。”
很快,李若琏从外面快步走进来施礼回道:“陛下,第二批人马从大同回来了,已经将证据给确定下来。”
朱常淦点头,“暂且按兵不动,等朝中之事落听,再动手!”
“这些日子,继续查,朕希望这一次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一击,将其连根拔起。”
“是,陛下!”李若琏突然想到了什么,“陛下,是否将锦衣卫和勇卫营从城外调回来?京城如此多的信件,发送不出去,时间长了……”
朱常淦摇头,“暂时不要,朝堂局势诡谲,文官们还没有消停吧?”
“回陛下,今日六部主官再次聚集,想来……或许仍有不甘!”
“不甘?他们怎么会甘心?”朱常淦冷冷的说道。
作为既得利益者,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让出来他们吃下去的东西的。
这算是自己与文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
若能进一步,则朝中有话语权。
而在朝堂上有了话语权,才可以开启接下来一系列的资源整合。
朱常淦攥了一下拳头,“手里有刀了,猪肯定是挑最肥的杀!”
万历四十七年,大明朝发动了萨尔浒之战,为期仅两个月,大明朝损失了六万人,但自此之后,大明朝就再也打不起了,因为财政枯竭,国力不足支撑了。
单单以九边卫所,一个卫所,一个指挥使,两个指挥同知,四个指挥捡事,五个正千户,十个副千户,五十个百户,十一个镇抚,以及五千人的士兵,一年就的俸禄就68000石粮食。
整个大明大概有五百个卫所,也就是3000多万石粮食,到了崇祯时期,军屯制度早已经荡然无存了,根本无法补给军队,只能由朝廷调集粮食和运送粮食。
按京城一石米,五两银子来算,他手里这点钱都不够十分之一。
当然,崇祯朝,一卫的满员是五千,但实际人数都不过千,甚至有的卫所连百人都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