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坚定立场 (第2/2页)
朱允熥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笑眯眯的说道:“挖池塘,将来买些鱼苗放进去,你们那些家畜粪便,到时候扔到池塘里,可以充当鱼饲料,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循环,用不了几年,你们就会家家有肉吃,孩子们肯定会长得又高又壮!”
他做这些事情更多是出于本心。
说老实话,大家都是人,朱允熥始终还是接受不了把人当牲畜看而无动于衷的心态。
他就在他劳作之时,远处一道身影在默默注视。
正是朱元璋。
他脸上露出一抹赞许之色。
得到消息的朱允熥,赶忙过来迎接。
下人被清退,朱元璋便直接开口说道:“现如今各地藩王入京,你的想法可有所改变吗?”
话音说的很平淡。
不过朱允熥心中却是明白,这应该是对自己的最后一次考验了。
于是他轻轻摇了摇头:“道德经中有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既然已经制定了方略,就不能朝令夕改,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才能够有所收获,若是意志不坚定,难成大事!”
这话听的朱元璋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不过他还是说道:“若是藩王的权力过大,将来咱们大明朝必定有藩镇之祸,咱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可是一边是国一边是家,咱心中也是难以取舍!”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有些事情不是咱硬不下心肠去做,而是时机未到,如今咱看中了你,那就必须要让你将来的路走得平坦,若是留下什么隐患,出了什么乱子,咱九泉之下也不能安心,你明白吗?”
这番话说的情真意切。
朱允熥不由得在心中感慨。
都说朱允炆登基之后,便开始倒行逆施改了朱元璋的政策,以至于爆发靖难之役,丢了自己的皇位。
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从朱元璋这段话里面就能够听得出来,像是这种国策他身为皇帝岂能不知?
更不要说,朱允炆身边的人都是朱元璋调过去的,这些人说什么话办什么事,皇帝不清楚,这可能吗?
只能说朱元璋是知道朱允炆要削藩,所以才开始做种种布置。
要不然也不会让荣国公梅殷到处练兵。
只可惜朱允炆拿了一手好牌,打了一个稀里哗啦。
感慨过后,朱允熥深吸一口气:“皇爷爷,孙儿还是觉得时机未到,虽然也清楚皇爷爷的好意,可如今外患仍在,内忧不止,如果强行削藩必然,会引发不可知的局面,因此孙儿才觉得宜缓不宜早,只有自己的实力强了,事情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看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坚定。
朱元璋笑了起来:“好,那咱就依你!接下来你也不要在这里守着了,回去操办你父亲的事,等到你父亲入土为安,咱就看着你大展拳脚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圈红了,情绪显得非常低落。
虽然说自己是冒名顶替,不过既然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事情也能够做到感同身受,朱允熥心中同样不好受。
看到朱元璋如此样子,他心中一动便起身说道:“皇爷爷,正好今日有空,孙儿便亲自下厨为皇爷爷做顿饭如何?”
听到这话,朱元璋愣了一下惊奇道:“你整日锦衣玉食,五指不沾阳春水,居然还懂得下厨?”
朱允熥则是一脸的淡然:“天下之事无难处,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想做,必然能够做得成!”
这番话算是一语双关。
朱元璋到之后,略微有些动容微微点头。
这做饭事小,但亲力亲为,一来表达孝道,二来也是朱允熥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复杂的东西做不了,不过简单的炒几个菜,做个家常饭,朱允熥自然做得到。
不到半个时辰,四菜一汤便被端了起来。
朱允熥脸上露出一抹惭愧之色:“皇爷爷见谅,孙儿厨艺有限,只能做到这番地步了!”
而朱元璋并没有回话,凑近用手扇了扇,仔细的一闻点了点头:“咱还觉得要吃什么难以下咽的饭菜,不过看样子挺开胃,闻起来也不错。”
说完之后他一指旁边的凳子:“愣着干什么?坐下吃饭!”
爷孙两人就像是普通人一般,就着简单的饭菜,吃得很香。
放下碗筷。
朱元璋接过下人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嘴,然后这才说道:“你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咱明白你想说什么,还好咱身子骨还算硬朗,如果是运气好的话,还能够见到你所说的那一天,不管怎么说都是骨肉血亲,能不白刃相加是最好的!”
旁边的朱允熥轻轻点头,表示尽数听到心中。
不过这时候,他又问出来了一个问题:“皇爷爷,那我二哥那边要怎么办?”
朱元璋听到以后,眼睛一眯反问道:“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