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女真满万不可敌,抵达金国! (第2/2页)
大宋妥协了辽国,每年都要给辽国送岁币。
如此屈辱,如此憋屈之事,陛下却是愿意去背负。
这是为何?
包拯心知肚明。
为得还不就是让两国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因为,一旦战事开启。
必将劳民伤财,必将生灵涂炭,百姓们更是会流离失所!
“陛下,战事无法避免啊!金国的狼子野心,难道,陛下你还看不出来吗?”
包拯连忙开口说道,在他眼里赵祯绝对是一位好皇帝,处处为百姓着想,可是眼下战事绝不能够妥协!
饶是叶笑见了这一幕,也是不由地表情愕然。
“这赵祯该不会,为了不让百姓因为战事,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打算给金国送岁币吧?不会吧?不会吧?”
这时,他嘴角狠狠地抽搐了好几下。
若真是如此,他怕就要出手了。
他让赵祯治理大宋。
是想要让大宋复兴富强起来。
更是让大宋成为无上神朝。
送岁币什么的?
绝无可能!
“可是……”
赵祯似乎有些犹豫,身为千古第一仁君,他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都考虑着“仁”!
“陛下,切莫自误。想想,我大宋国号——神朝!”
包拯的话说地有些重了,也是蕴含责怪之意。
若是一般皇帝听了包拯这话,怕都要动怒。
可赵祯却没有动怒,而是在咬嚼着神朝这两个字,以及先前古书里所见到的一系列神朝传说。
“是啊!朕!要建立无上神朝,横扫宇内,气吞八荒!朕之神朝,更要与天同寿,延绵传承万万年!”
赵祯挺直腰杆,浑身上下散发出来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无上威势。
他的眼眸里也是闪烁过了一抹杀机!
金国。
对大宋有狼子野心,该将其灭国才对!
时间飞逝。
转眼间。
三天光景过去。
在恢弘的汴京城皇宫大殿上,正在举办着早朝。
早朝上赵祯直接表明,要派遣包拯出使金国!
此举。
满朝皆惊,但却也毫无反对之声。
甚至,不少官员们巴不得包拯这一尊杀神尽快离开汴京城。
自从。
包拯来了这汴京城。
这汴京城隔三差五便就人头滚滚。
纵然是王公贵族的人头也有。
只因为,他们犯事了。
或是残害妇人,或是欺压百姓,又或者是说那等见不得人的勾当。
等等。
总之。
汴京城一片人心惶惶。
人人都害怕包拯,人人也都畏惧包拯。
当天,正午时分。
包拯坐在一顶红木轿子上。
随他同行的护卫,共计有十余人。
其中六人却是最为显眼。
包拯的四大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以及主簿师爷公孙策,还有南侠展昭!
而当他们一行人要走出这汴京城城门时,却有密密麻麻的百姓早已在城门口等候多时。
他们都是前来相送包拯。
“包大人,这是俺家的鸡蛋,今早鸡刚生出来的!还请包大人收下!”
“包大人,这是一块上好的端州砚台,收下吧!作为咱的送行之礼!”
“包大人,你一定喜欢酒吧!这是我特别为你买来的好酒金碧春!”
……
无数百姓带上礼物前来要赠于包拯。
自从包拯来了这汴京城后。
他们老百姓的日子真就是过地越来越舒服了。
在过往的时候。
总有权贵子弟当街纵马,肆无忌惮。
可如今呢。
权贵子弟都安分守己地很。
这一刻,包拯也是示意轿夫放下轿子。
他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安静!安静!”
他语气铿锵有力,更似有一股非凡的魔力,也是让百姓们都闭上嘴,都安静下来了。
“父老乡亲们,你们的礼物,包拯收不得,真收不得。可你们的心意,包拯领了。此番,包拯虽说要离开汴京城,可往后你们若有什么案子要包拯审理,尽管去汴京衙门击鼓鸣冤。”
包拯语气颇为感动地说道,说话间,铁面无私的他竟眼眶微微有些通红了。
“包大人,你可都要离开汴京城,去衙门击鼓鸣冤,那么……”
百姓似乎有些不理解。
“只要你们有冤屈,本官定会为你们申冤做主!本官无处不在!”
包拯表情正色。
他的话真就是一点都没有在开玩笑。
百姓们却也信了。
信了包拯之言。
因为,关于包拯的事迹他们可是听过不少。
那便就是有罪之人,逃不过包拯的审判!
再且。
包拯本是已死之人,却又重新活了过来。
这是天上的恩赐。
当今陛下,同样如此。
一时间,百姓们望向包拯的目光也更加充满敬畏了。
在包拯的示意下。
百姓们终于还是准备散去了。
至于百姓们的礼物,包拯一份也没有收下。
“尔等,随本官出发吧!”
包拯开口。
“是,包大人!”
展昭等人回应道。
下一秒钟。
包拯等人化为金色流光,竟是消失地无影无踪。
“果然,包大人,乃神官!神官,拥有天上赐下的特殊能力!神官,更是天定之人!”
百姓们目光火热,只觉得大宋能够有神官、神帝,真就是未来可期!
大宋,未来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画面一晃。
过去仅仅七日。
七日时间。
包拯一行十余人赶路了上千里。
赶路速度之快,令人瞪目结舌。
却也是凭借着包拯一身神力,若非神力,他们赶路的速度绝对不会这般快。
并且。
今日,包拯等人已经进入到了金国境内,也是受到了金国官员们的招待。
在饭桌上。
金国官员们也是有丰盛菜肴款待包拯等人。
“包大人,你能够到访我金国,实乃我大金之荣幸!”
“包大人,据说你可是大宋神官,法力无边!”
“包大人,听说你早已死了数十年,却又重新活过来了,真有此事?”
……
金国官员们吹捧起包拯,却也是质疑着包拯的身份,认为外界所传言的事迹,都是百姓们相互之间以讹传讹,根本就信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