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百岁寿辰 (第2/2页)
尔等的权利是朕给的,在特殊时刻,朕也能将权利收回来!
谁不服,谁都可以去南极!
那地方朱慈烺是绝对不管的,不听话的皇子可以在当地为所欲为!
长子朱祥堂旋即当众表态,谨遵父皇圣谕,往后定然带着弟弟们继续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不光是说说,而且宣布在澳州当差的皇子及子嗣和外戚,都只能在自己指定的区域内进行商业活动与日常生活。
也就是说,澳州的大部分地区,这些皇亲国戚都
不得染指,也就是在朱祥堂允许的范围内玩耍而已。
朱祥堂在这种场合下宣布这个规定,就是要利用某父皇作为自己的后盾,往后真有人违规的话,自己就有的放矢了。
次子朱祥圳也不是傻子,没料到大哥有这么一手,不得不暗自赞叹这招的高明,便立刻跟进,也宣布了类似的规定。
东地与南地的情况略有不同,前者是西海岸人满为患,东海岸相对人迹罕至。
弟弟们想要土地也可以,朱祥圳就打算将这些玩意都送到东海岸那边去。
尤其是东北地区,平均人口比内陆还少。
凡是想要大片土地的,都可以去那边。
既不想离开西海岸,又想要占据大片土地的,那不好意思,你只能二选一,不可能让你脚踏两只船!
这两伙人返回本土,主要是为了庆祝父皇的寿辰,顺便也要开始着手新一轮的移珉计划。
起码要在未来二十年,每年获得五十到一百万移珉。
固然可以通过已经迁移过去的移珉那里获得新增人口,但生儿育女,长大成人,全过程要十五年之久。
而新移珉用船直接拉过去,最多半年便可安家落户了,可谓省时省力又省钱,且效率极高。
对于继续向海外大举移珉,朱慈烺自然是非常支持的。
之前倒是已经迁走了至少六千万百姓,但这还远远不够。
到一八零零年之前,定居本土以外的百姓规模要达到两亿,接近大明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七十年,每年都要迁走约两百万人。
由于铁路与船队皆已齐备,运力方面倒是不存在多大问题。
只要朱慈烺点头,便可以将百姓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外去定居。
目前,北地由于铁路与本土相连,距离又很近,已经成为了接收移珉最大的地方。
如今约有七千万移珉以及在当地出生的后代在北地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北地的南部沿线地区。
乌拉尔山以西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靠近瑞典南部的明斯克地区,是新移珉最喜欢的落脚点。
这些地方水资源丰富,完全不用担心出现旱灾,土地相对肥沃一些,气候也与大明本土北方接近,故而很受新移珉们的欢迎。
第聂伯河中下游、黑海北岸以及亚速海沿岸地区,则是军属们的首选地方。
当地驻军自然是到哪些地方的土地最好,也就当然会将这些土地留给自家人使用了。
这种屯垦模式也便于大明帝国迅速消化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将这里永久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朱慈烺看来,边境附近的安全最为重要,屯垦是最佳的应对方式,经济实惠,还能解决军属就业问题。
未来七十年,不但要继续向北地大规模移珉,还要增加每年的移珉规模。
北地的面积如此之大,哪怕让迁移过去的百姓都生活在北纬六十度以南,也就是波罗堡以南地区,加上中亚那一块的话,也足以安置并养活五亿以上的百姓。
至于东地和南地,朱慈烺当然同意俩儿子的请求,他们不愿意接收移珉都不行,说不定立刻就取消之前给予他俩的权利。
只要海运能力允许,每年向这两大块地方移珉一百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每艘船搭载一千移珉,两千艘远洋商船便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返程的时候还能装满两地的土特产,完全不会让船队亏本。
向南美那边的移珉也不能放松,
必须持之以恒,移珉速度与规模与两外两地等同。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也不用担心,福建当地人的大部分都会被迁往西地。
愿意去西地的其他省份的人也可以过去,只要有意愿去海外,昊菁皇帝便会支持。
本土越穷地方的百姓,就越要先被迁往海外去定居。
像山多耕地少,还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四川百姓,留在当地干嘛呢?
南方丘陵地区的百姓,夏秋季节还要频繁遭受洪灾。
换个地方生活,那就等于直接脱贫致富了。
经过户部的统计,迁往海外定居的百姓,极少出现继续贫困的情况。
只要获得了足够面积的土地,家里还有适龄劳动力,最起码粮食是够吃的,不会忍饥挨饿。
不遭受地震或其他天灾的话,多半也就不会因此而失去家里的劳动力了。
昊菁皇帝会尽量让自己的子珉生活在环境相对好一些,也安全一些的地方。
像四川这种的地方,只要地震一次,震级超过五级,朝廷就肯定要拿出上千万银币来赈灾。
五级地震看似强度不大,但那是对后世来说,眼下大明寻常百姓的房屋是抵挡不住这种等级的地震的。
发生八级地震,受灾人口达到百万以上的话, 那就等于给大明国库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故而朱慈烺力主向海外大举移珉,看似费钱,实则是为了省钱!
移珉越多,省钱就越多。
像原本以为自己的老家这边没事的南直隶江北地区的百姓,被告知自己生活在地震带上之后,不由也慌了神。
大家原本是不相信的,很多东林后代甚至认为这是某曝君的信口雌黄。
结果一查史书,发现这片地方确系时有地震发生。
震级倒是一般不大,但绝对不排除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凡是有关系的富绅在打听到内幕消息之后,要么迁往更南的长洲与钱塘那边去,要么直接去北都,甚至海外避难了。
只要不是钢筋水泥的建筑,一次地震让一家人绝户都是可能的。
有了前车之鉴,惜命的富绅当然不会留在原地坐以待毙……最近弹窗厉害,可点击下载,避免弹窗